(速新闻记者 倪家乐 见习记者 王章蕴)日前,记者走进沭阳县烈士陵园,一座巍峨挺立的纪念碑映入眼帘,其上镌刻的“人民英雄永垂不朽”八个大字熠熠生辉。这座纪念碑被郁郁葱葱的松柏环绕,显得庄严肃穆。
沭阳这片革命的热土,见证了无数英烈的英勇事迹。据统计,沭阳县在各个革命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有4000余人。他们为了国家的统一、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,进行了艰苦卓绝、英勇无畏的斗争。沭阳县烈士陵园始建于1958年,分别在1963年、1975年、1985年和2016年进行了规模不等的整修与扩建。
在纪念碑的北面有吴苓生烈士陵墓,墓前矗立着一块刻有烈士生平事迹的墓碑,仿佛在诉说烈士的传奇故事。在沭阳县烈士陵园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碑亭,西侧的碑亭内立有汤曙红、宋耀南、任鸣九、孙东初四位烈士的墓碑,东侧的碑亭内立有“东海抗战烈士”“柴米河畔七英雄”等烈士墓碑。
展开剩余54%在沭阳县烈士陵园里安葬着35位在革命斗争中英勇献身的烈士。在众多英烈中,汤曙红烈士的事迹尤为感人。汤曙红,1915年出生于汤沟乡(今连云港市灌南县汤沟镇)。1938年春,汤曙红宣布成立“汤沟乡民众武装抗日自卫队”。1939年2月,汤曙红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后任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三团团长。
1939年6月底,汤曙红得到情报,日本侵略者将于7月派出大伊山司令部全副武装的船队,沿盐河向南至涟水一带“搜剿”周边的游击队。第三团决定在盐河与涵养河交汇处的五里槐渡口伏击日寇。7月8日凌晨,汤曙红带领80余名战士埋伏在五里槐渡口。临近中午,日寇的船队由北向南驶来。看到日寇的船队进入伏击圈后,第三团的战士们立即猛烈射击。日寇惊慌失措,匆忙驾驶汽艇向西急转弯,将后面的拖船拽翻。落水的日寇以翻船为掩护向第三团的战士们还击,结果被战士们击毙了63人。这是第三团在成立后第一次与日寇进行正面交锋。
在与日寇的战斗中,汤曙红身先士卒、英勇顽强,率部多次击溃敌人的进攻并赢得了胜利。1939年7月17日傍晚,汤曙红在与国民党沭阳县常备大队大队长王叙五谈判时,被王叙五的心腹周法乾杀害,时年24岁。为了纪念汤曙红,抗日政府将汤沟乡更名为曙红乡。
青松翠柏掩映的沭阳县烈士陵园,不仅是一座安息英魂的殿堂,还是被镌刻在石头上的民族记忆。那些为国家统一、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献身的英烈们,他们的精神从未消失。在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中,在每一次对英雄的致敬里,他们永远活着。他们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。
发布于:江苏省炒股使用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